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建设平安校园须精准发力

公益资讯 来源:人民网 2018年09月19日 09:33 A-A+

要从根本上遏制校园暴力事件,必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力,从源头疏导、源头预防。

近日,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专题报告显示,近3年校园暴力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校园暴力案件共计1000余件,2016年和2017年案件量同比分别下降16.51%、13.37%。

又到一年开学季,对目送孩子走进校园的家长而言,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的这一统计结果或许有助于纾解他们的担忧焦虑。

针对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等加大了预防和打击力度。不久前,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决定在2018年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有效遏制学生欺凌事件发生。

多措并举防范校园暴力,建设平安校园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专题报告中,有一组数据引人关注:在涉及故意杀人罪的校园暴力案件中,65.12%的案件出现“宿舍”一词。除了说明宿舍等私人生活场所的安全容易被忽视外,还警示人们:未成年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摩擦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很容易不断积累直至爆发为暴力事件。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起因其实很小,并非深仇大恨,有时就是孩子“好面子”心态作怪,如果及时疏导,完全可以防范。根据专题报告发布的数据,55.12%的校园暴力案件因发生口角、小摩擦等琐事而引发。然而,要有效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调解孩子间的矛盾纠纷,必须首先弄清楚搞明白他们在想什么,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和性格养成。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才能找准教育引导的发力点。

分析发生在这些孩子身上的校园暴力案件,施暴者和受害者往往有着特殊的成长背景。有的是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受到家人过度的关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有的是在电子产品、网络游戏的包围中长大,喜欢“宅”在自己的小空间里;有的是在父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后的留守中长大,从小缺乏家人关爱……每一个特殊之处,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性格养成中的“痛点”。由此也不难看出,要从根本上遏制校园暴力事件,司法机关加大打击力度形成震慑还远远不够,必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力,从源头疏导、源头预防。

让孩子在校园里平安成长,是全社会的期待,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通过不懈努力,校园暴力案件逐年下降,但校园暴力、校园霸凌现象还没有完全杜绝,防范校园暴力、建设平安校园的努力不能停歇。

《人民日报》(2018年09月12日 18版)

编辑:张迪 责任编辑:
860010-11210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