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弘扬“红船精神” 凝聚抗震救灾伟大力量

公益资讯 来源: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27日 10:21 A-A+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展现出的精神品格与气质,与“红船精神”内在一致、本质相通,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延续和发展的宝贵成果。

  在不懈奋斗中淬炼升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其孕育和锻铸的过程中,不断为中华儿女抗击自然灾害、改造社会和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指导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不同时期的客观条件下,这些精神品质又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历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全新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上,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人民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经受了地震、洪涝、泥石流、冰冻雪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和“非典”疫情的考验,取得了多次抗灾救灾的胜利,铸就了一系列的抗灾救灾的精神成果。

弘扬“红船精神” 凝聚抗震救灾伟大力量

图为四川举行防震救灾综合演练现场,救援人员在进行搜救演练。新华社发

  抗震救灾精神在抗击自然灾害的伟大斗争中孕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中,中华民族通过英勇顽强的斗争,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凝聚起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深入人心。它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发扬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成果,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有机融合。

  抗震救灾精神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

  抗震救灾精神秉承了“红船精神”的思想内核,保持了我们党的初心和本色,鲜明地体现了共产党人勇立潮头的使命担当、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为国民为民的崇高情怀。

  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区群众的生命遭受巨大威胁,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在这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害中,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攻坚克难的奇迹,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歌。

  从空降兵首次在高原复杂地形运用“三无”空降方式成功实现空降,到唐家山堰塞湖排险“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从汶川抗震建立的信息公开规范,到芦山抗震救灾社会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项目化;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开启的省市对口援建模式,到芦山灾后重建省内市对口支援的深化,助推灾后高效化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都充分展示了我们党的勇立时代潮流的首创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英勇奋战的生动写照,继承了“红船精神”之奋斗精神。在抗击地震灾害的斗争中,各个救援队伍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斗争,同地震疫情等次生灾害抗争,想尽一切手段和办法,全力营救被困群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救援奇迹。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和使命的充分彰显,弘扬了“红船精神”之奉献精神。地震发生时,广大解放军战士、武警消防官兵、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和灾区的党员干部,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营救被困人员;广大援建者忘我工作,持久奋战,高质量提前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恢复重建任务,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美好生活。

  为建设美好家园凝聚精神力量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发力,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们应大力发扬首创精神,高质量推进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里,需要我们继续发挥开拓创新精神,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在历次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的经验基础上,科学把握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与特点,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防御机制;需要我们提高整合组织社会力量的能力,加强应急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非传统安全下的灾区应急治理能力;需要我们积极参与防灾减灾的国际合作,建立防灾救灾的国际合作机制;进一步探索“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重建的新路子,科学处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灾害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内在关系。

  我们应大力发扬奋斗精神,实现灾区永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不会一马平川,还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料的自然风险和自然灾害,需要我们攻坚克难。应对特大灾害、次生灾害和防范各种灾害隐患的工作,都需要我们大力发扬拼搏实干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真抓实干,把防灾减灾和救灾等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我们应大力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满足灾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各灾区在全面巩固和提升恢复重建成果、实现发展振兴方面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一方面,灾区仍然需要加强防范灾害,提高防灾救灾治灾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灾区还需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改善民生。面对艰巨的任务,灾区每一个党员和领导干部要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在各种难关面前,勇于挺身而出,担当有为。

  作者:康厚德(西南交通大学抗震救灾研究中心讲师)黄莉(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27日 05版)

编辑:郭婕 责任编辑:
860010-11210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