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热血大妈”8年坚守献血小屋

公益人物 来源:北京晚报 2019年06月27日 09:24 A-A+

图片

常向明在为献血者配制糖水

“您是第一次献血吗?献血常识了解一下。想不想加入中华骨髓库?”在西单联通大厦献血方仓,有这样一个身影:面对献血者,她和蔼可亲;面对来咨询造血干细胞留样的年轻人,她又十分严肃,提醒每个人考虑清楚……她叫常向明,是西城区红十字会“牵手希望”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队长。8年来,她和30多位志愿者一起坚守西单献血小屋,曾在一天内收集血浆300多袋。常向明说,献血志愿服务和其他门类的服务不同,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而最重要的则是坚持。

一张招募启事开启8年“热血”生涯

上午10点,常向明来到位于西单联通大厦前的献血方仓。顾不上喘口气,常阿姨换上红马甲就坐到了服务台前。不一会儿,一对年轻人来到常阿姨面前:“您好,我们想献血。”看着情绪高昂的小伙和姑娘,常向明拿出表格,逐条询问并指导两人填写。面对女孩,常阿姨会提醒一句:“一会儿别紧张,献血结束后我们的志愿者会为您送上一杯糖水。”

标志性的微笑、清晰的话语、洪亮的声音……在志愿者们眼中,62岁的常向明是一位特别会劝导献血者,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讲清注意事项并打消对方疑虑的“能人”。谈起自己和献血小屋的缘分,常向明提起了一张招募启事。2010年,西城区红十字会为挽救白血病患者招募志愿者,在各个街道下属的社区贴出“招募令”。常向明和几位姐妹被家门口的启事吸引了。

“我从启事上了解到,许多患者因为不能及时找到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而耽误治疗,还有人在等待中失去了生命……”常向明说,那是她第一次感觉血液病、白血病距离自己这么近,心中不禁一震。

“如果我可以劝一个健康的人献血,并且加入中华骨髓库,就有可能挽救一个家庭。所以我当时就决定要加入这个队伍。”常阿姨说,培训的序幕一拉开,她和几位姐妹都含糊了。血液类型有多少种;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献血前后要注意什么;如果在献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该如何应对……一个又一个专业知识让不少志愿者打了退堂鼓,可常向明硬是横下心,没掉队。“那段时间天天就是抱着书、材料学习,背诵。随身的书包里有一沓小纸条,抽出时间就拿出来看看。”

不到1个月的时间,常向明如愿穿上了红马甲,到西单献血小屋上岗了。“一开始胆子小,都不敢看献血者”,常向明说,刚开始她和献血者之间基本没有互动。后来慢慢地开始观察每一位献血者,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状态调整话语和声调,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高效方法:“来献血的人,都已经做好准备了。我们并不用过多劝导,只需用热情打消人家的疑虑,用专业解答对方的问题,用细心做好服务。照这么来,准成。”

千里送“快递” 和“死神”抢时间

除了指导献血,劝人进行“造血干细胞留样”是常向明和志愿者们的另一项重点工作。“一份造血干细胞就是一份生命的希望,配型成功非常难,如果不增加样本和基数,很多血液病患者就等于被判了死刑。”常向明说。

别看“造血干细胞留样”只需要在献血后再抽出6毫升血样就可以了,但对于很多献血者来说,这却是很难跨过的一道心理关。“很多人献血积极,但一说造血干细胞留样就退缩了,觉得一旦配型成功,就得抽骨髓。”常向明坦言,每次遇到这样的献血者,她都会耐心讲解一番:“不需要抽骨髓,也不会给捐献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损害。”同样的话,8年间常向明说了不下几千遍。“有些人能看出来有顾虑。只要在是否愿意捐献这个问题上选择‘考虑考虑’或者‘征求家人意见’的,我都不建议对方当时留样,会劝他考虑清楚再来。”常向明直言。

2015年,常阿姨代表志愿服务队携带一份造血干细胞,从北京飞往广州,为等待手术的患者当了一次生命“快递员”。常阿姨清楚地记得,捐献者是个21岁的小伙子,在采集时,小伙子脸上一直挂着笑:“太幸运了,这么多人中,只有我和他配型成功,这是多么大的缘分啊,我一定得救他。”

当天中午,怀揣着“热乎乎”的造血干细胞,常向明登上飞机。“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怀抱着装有干细胞的保温箱,常向明就像抱着宝贝疙瘩一样,不错眼神地盯着。按要求,常向明要定时均匀摇动保温箱,一次次地摇动一下把周围乘客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您这里面是什么宝贝呀?”

常向明激动地说:“有人等着它救命呐,这就是生命的种子……”得知实情后,不少乘客都对常向明投来敬佩的目光。一位老先生还主动走到常向明面前说:“我老了,做不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了。可我一到家就动员儿子去留样。”

当天晚上,常向明和同伴成功抵达患者所在医院。“当时患者已经进无菌舱等待了,见到我们这些来自北京的志愿者,患者的妻子眼泪一串串往下掉,激动得都有点儿语无伦次了,一直喊着有希望了,有希望了!”常向明说。

继续坚守 直到干不动为止

如果说这次造血干细胞的护送让常向明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志愿服务的价值,那么前不久参加的“彩虹计划”志愿服务,让她感受到的就是时间紧迫。

活动中,常向明和其他志愿者走进医院,把礼物送给患有血液病的孩子们。可有些礼物一直没被领走,原来,本该得到礼物的孩子已经去世了,“我的眼泪一下就止不住了,既心酸又无奈,如果配型成功,那这个孩子就不会走了。我就想着,今后做志愿,一定要卖力再卖力,因为多一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些孩子就多一分希望!”常向明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和常向明一样加入到了“牵手希望”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我们现在常备军有30多位,很多人都是利用上班间隙来服务的。”常向明说,有一位在大兴一家医院工作的护士,经常下了夜班后赶来服务,一干就是4个小时。还有的队员下了中班后本可以回家休息,却选择穿上红马甲来西单献血小屋尽一份力。

“我们这个献血点是常设的,所以必须保持人员稳定,不能来了做做样子就走,每个班次都是4个小时。能够坚持下来特别不容易。”常向明告诉记者,现在和她一样坚持了8年的就有十几位。近年来,不少90后、95后甚至00后的队员也加入进了队伍。“我们最小的队员才上初中,别看岁数不大,也可以给献血者普及造血干细胞知识。”

8年来,常向明每周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老伴笑称她“比国家领导人还忙”,但常向明乐在其中,要是哪周闲下来了,心里还空落落的。常向明在外忙碌,电动车是她离不开的“坐骑”。几年间四处跑,光车就换了两辆,“总觉得电不够使,还想再快一点儿,再多做一些。”常向明觉得,能够给别人带来生的希望,自己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她坦言,自己会一直在西单的献血点等着“有缘人”的到来,直到干不动为止。(记者 张骜)

编辑:张迪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