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载精心侍奉6位老人
“37年,我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距离水峪村不到100公里的临潼,那次是我儿子结婚。”全国道德模范、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锦阳路街道水峪村村民张水珍说,“但我不后悔,只要老人们安康,我就非常满足。”
1984年,21岁的张水珍经人介绍嫁给了丈夫任新宏,那时任家一贫如洗,还需要赡养6位老人,分别是任新宏病重的奶奶、体弱多病的亲生父母、养父、养母和失聪终生未娶的小叔父。面对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张水珍37年如一日用爱心和耐心精心照料,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
“在我8岁的时候,我的亲生父母把我过继给我现在的养父养母,过继过来的时候,家中还有一个奶奶和一个小叔父。”任新宏说,家中的老人全靠张水珍照顾。
张水珍新婚不到一个月,80岁的奶奶查出肺癌晚期,吃喝拉撒睡全在土坑上。当时村上不少人都为张水珍捏了一把汗:一个新媳妇面对这么个烂摊子,可咋办呢?当大家看到张水珍每天为奶奶端屎端尿、洗衣做饭,同时还把家中其他长辈照顾得妥妥帖帖、家务做得井井有条时,都纷纷伸出大拇指称赞。张水珍就这样精心伺候着,直到老人病逝。
“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他们就是我的亲人,我再苦再累也要把他们照顾好。”张水珍总是这么说。
在张水珍的照顾下,5位老人去世时都是高寿。目前,张水珍精心照顾着丈夫84岁的养母任彩霞,老人行走不便,已完全失聪。“老人现在听不见,每天饭做好了,我就到跟前拍拍她的肩膀,然后比画着吃饭的动作,她就明白了。”张水珍说,老人与她建立了深厚感情,把她当作亲生女儿一样依赖。
“我看见他们的笑容,心里就觉得舒服”
当年,任家家徒四壁、负担沉重的状况让不少姑娘望而却步,然而,张水珍却看中了丈夫的老实可靠、勤恳善良。尽管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婚后和婚前设想的生活还是有很大差距。
为了维持生计,张水珍在种好自家10亩地的同时,又承包了8亩地,种小麦,种油菜,种玉米,种棉花,栽苹果,栽花椒,在家里养鸡,在门口种菜。她跟着养父天不亮去城里拉垃圾,跟着丈夫到山里拉石头,为了让老人们能吃饱,她偷偷出去拾野菜,捡别人不要的菜叶……
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委屈受气是难免的,但张水珍却从来没有对老人发过脾气。“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偷偷在被窝里哭过,但白天依然会带着笑容给老人端饭。我看见他们的笑容,心里就觉得舒服。”
“张水珍这些年很少离开过村子,除了日常下地干农活,就是在照顾这些老人。”邻居杨秋云说,“这样的好媳妇真的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啊!”
“村上孝老爱亲的风气越来越浓了”
张水珍结婚前,母亲嘱咐她:“你结婚后,要好好对待家里的老人,你要善待他们。你要是对老人不好,就不要进我的门了。”37年过去了,张水珍不负母亲嘱托,尽心照顾着每一位老人。
如今,张水珍的女儿已经成家。“我妈对我影响很大,她孝敬老人,对老人有耐心,现在我也是这样对待我的公公婆婆。”女儿说,“有了孩子之后,我给孩子讲姥姥的故事,看姥姥的视频,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化孩子。”
在张水珍的家中,孝老爱亲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这种美德不仅促进家庭和睦,更感染了一方民众。
“这么多年来,一位柔弱女子把几位老人照顾得这么好,日子也过得不比别人差,张水珍真是个好榜样。因为她,村上孝老爱亲的风气越来越浓了。”水峪村党总支书记杨春平说。
37年里,张水珍在照顾几位老人的同时,和丈夫一起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告别了过去的土窑洞,住上了现在的平板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谈起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张水珍最牵挂的依然是老人的晚年生活。“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也就剩我婆婆(养母)一个人了,我要把她照顾得好好的,让她度过最好的晚年。”张水珍一边给老人理发,一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