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作,生态赋能,多要素“加码” 助推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
11月1日,2021中小企业数字经济全球论坛召开期间,《2020全球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数据显示,从地域分布上看,将近80%的独角兽企业来自中国与美国,其中中国有237家,美国有157家。
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中,越来越多的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脱颖而出,以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助力中国经济肌体更强健、韧性更强劲、动能更充足。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2021中小企业数字经济全球论坛上,针对如何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一命题,“全产业链之间高效协同”、“共创数字产业生态”等一系列观点,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以及国际组织代表的普遍认同。
顶层战略规划,厚植惠企沃土
近年来,为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布局都在不断加码,为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具体来看,“放管服”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在科技领域,科技界与产业界正在形成良性互动,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技术交易同步攀升,为中小企业共享科学数据、科技成果提供了便利。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适宜的“土壤”,而适宜的“土壤”需要优惠政策的落实来支撑。相信在不断加码的政策红利支持下,将有更多的优秀中小企业“破土”而出,蓬勃兴起。
产业链“高效协同”,共推效率变革
效率是中小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企业自身实现生产全过程的高效协作,或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高效协同,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在论坛中,日本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福田敏男在演讲中特别强调了“协作”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小企业可以利用AI和机器人技术构建起自己的系统,从而可以和大的行业进行协作。”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也提出,低碳和数字化转型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两大趋势,以碳排放为例,单个企业参与“是没有办法走更远的”,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共同协作,一起打造“零碳”未来。
共创数字产业生态,助力“数智化”转型提速
近年来,遍布各地的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把创新者、创业者、创投者、管理者和广大的市场用户平等地、广泛地连接在了一起。提供了共享平台和市场渠道,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进了平台经济的快速兴起,同时逐步建立起创新活跃、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数字化发展产业生态,助力加快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速度。
德国国家工程院董事会主席、国家未来出行平台指导委员会主席孔翰宁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了数字化平台的重要性。他说,“德国很多年前就做了工业4.0的平台,用国家性的平台帮助这些企业,帮他们更好地关注IT的安全、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新的架构等等。”
德国的具体做法是,一方面,组织成立标准化理事会,让中小企业能够跟得上工业4.0的节奏,跟得上其他国际性跨国企业的节奏,融入数字经济的国际合作中。另一方面,搭建测试平台,使中小企业有机会尝试各种数字技术,了解它能够带来的收益,同时又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源和时间。
在分论坛“转型跨越:数智中小企业”中,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理事长宣鸿介绍了依托平台为中小企业赋能的实践经验。他说,“去年依托中关村易创交易平台,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了1万多次服务。“我们全面推动科技创新生态提升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赋能4+2业务体系,未来希望为中小企业和双创主体,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集成服务。”
人才是产业生态的核心要素。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顾涛介绍说,人民大学商学院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数字化转型学术研究、开发数字化转型教学案例等创新型手段,将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重构这一战略方向不断引向深入,为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贡献了人大力量。“未来人大将继续发挥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学术优势,与行业、引领企业共同探寻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每一朵浪花,都在见证大海的奔涌。如今,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中小企业也成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主战场。在这场无形较量中,开放合作、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是无言但格外有力的武器。开放合作带来新动能,生态化发展带来向心力。期待更多的中小企业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