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各项活动隆重举办,本单元以“短视频里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系列活动包括“文化强国短视频高峰论坛”、佳作展映、短视频单元荣誉盛典等。
“文化强国短视频高峰论坛”汇聚传媒学界与业界专家,共同探讨文化强国短视频的功能、作用和意义,探索新形态促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方法路径。
出席论坛的嘉宾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叶蓁蓁;新华网党委常委、总编辑钱彤;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智锋;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绍阳;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柯荣谊;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北京时间常务副总编丁晓阳;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红。本次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达品在致辞中表示,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本次论坛旨在为行业发展、学界研究,以及中国传媒大学进一步办好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提供经验和借鉴。王达品指出,当下蓬勃发展的短视频以其分散性、互动性、个性化等特征不断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多元路径;如何利用短视频形态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更好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表示,短视频有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宣传作用,同时推动文化与科技相融合,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丰富了文化新业态。短视频自身“短、平、快”的特点使其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蕴含着服务新潜力。此外,在动荡的国际形势与严峻的全球性挑战环境中,短视频赋能传播新方式,帮助展示更加立体、真实、全面的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叶蓁蓁指出,专业媒体在推动内容科技的发展中要把握“专”“精”“引”“领”四个关键点,在关键内容、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关注用户对精品、优质内容的需求;重视内容的舆论引导作用;为内容创作者提供方向引领,助力其更好地参与到视频内容创作中来。因此,主流媒体要深度挖掘短视频的内容价值与数据价值,推动建成由内容强国、数据强国、产业强国共同支撑的文化强国。
新华网党委常委、总编辑钱彤重点阐释了短视频生产制作对于重大时政报道的积极作用,强调主流媒体要坚守重大时政报道的“文化范儿”——在报道内容上彰显“人文范儿”,把握受众心理关切点和情感需求点;在制作技术上体现“科技范儿”,增强受众的互动感和参与感;在报道形式上凸显“青年范儿”,增强视频的传播效果;在表达方式上彰显“艺术范儿”,做到题材小巧,内容独特。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智锋从文化主体性、价值主流性、平台主导性三个方面对当下短视频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胡智峰指出了网络短视频领域存在的内容集中度不足、产业聚集度不足、品牌建设度不足等问题,提出要推动短视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坚定正确的价值引领,同时要不断加强产业品牌拓展,促进平台、内容、品牌、产业各个方面做大做强。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表示,短视频以视觉为本位的媒介属性以及多向性传播与裂变式发布特征,使其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传播潜质,成为传播领域的潮流符号。结合近年来中国新闻社的国际传播短视频实践,俞岚认为文化强国短视频的进一步发展还需突破“浅碎与精髓的平衡之难”、“个性与共性的兼顾之难”、“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之难”三个平衡难题,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在短视频领域打造文化出海的新模式。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绍阳从学界角度对新兴的“好感传播”领域作出解读,提出好感传播是以文化为先导、以情感为纽带、以交流为手段的传播形态,其价值观是既利己又利他的。在短视频生产与传播中,要把握生活类、文化类等常见的“好感传播”视频类型,关注年轻受众群体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强调“以我为主”的第一视角创作叙事角度,从而更好地发挥短视频推介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柯荣谊指出,我国短视频在国际传播中实现文明互鉴交流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短视频传播渠道上需要注重传统渠道与新兴渠道并重,重视互联网视频平台的搭建。要推动形成“大外宣”格局,全面拓展传播主体,增强民众的对外传播意识;在传播内容层面,要实现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的重构,将传者角度与受众角度相结合、从而更加贴近国际受众心理。
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北京时间常务副总编丁晓阳认为,由于高质量视频的制作门槛与制作成本较高,我国高质量文化短视频领域的制作传播仍有所不足。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短视频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制作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建立起从核心到产品的整体链条,将中国文化观念深度融入短视频的创作当中,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红以“出圈”短视频为例,指出文化短视频在传播中要突破对中华文化单一方面的聚焦,呈现更为完整的文化形态。王晓红进一步提出了运用短视频讲好文化故事的三个优势,即广泛的文化“可见性”、生动的文化“体验感”以及活跃的文化“创造力”。
8月17日下午,短视频单元荣誉盛典在线上举办。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国际电影节纳入短视频单元为短视频领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进一步推动实现短视频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廖祥忠说,影视传媒和视听传播创新发展的中国时代即将到来,视频共创和全民共享正在形塑国际传播的新格局与新秩序。他表示中国传媒大学愿与社会各界一起,准确把握传媒变迁的脉动,共同为中国电影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徐滔在致辞中介绍,本次短视频单元征集到的作品非常丰富和立体,展现了短视频无论是在新闻、纪实领域还是在影视艺术领域,都呈现出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芬兰坦佩雷国际短片节主席Jukka-Pekka Laakso在致辞中表示,参与本届北影节短视频单元的评选,在观影过程中惊喜连连,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电影新分支”正在诞生。
短视频单元是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增设的单元,旨在鼓励更多优秀创作者进入主流国际电影节的“赛道”,从“观影者”转变为积极创作者、美好生活记录者、中国故事讲述者。本届北影节短视频单元共征集到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部作品。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个阶段,共评选出68部优秀作品,涵盖了新闻类、生活类、知识类、娱乐类、创意类五个类型,以及最具社会影响力作品、最具国际传播力作品、最具公益价值作品和“半夏的纪念”特别板块。其中,“半夏的纪念”特别板块面向青年学生征集作品,共征集了大学生和中小学创作者的300余条短视频,充分体现了“Z世代”对社会独特的视角与关怀,反映了“Z世代”镜头中的中国与世界。
图: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评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