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豆瓣8.4,《三悦有了新工作》戳到了你的哪些泪点?

来源:新华社 | 2022年10月25日 15:00
新华社 | 2022年10月25日 15:00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在B站、豆瓣、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观众评价《三悦有了新工作》的高频词常常是“好哭”。

好哭是因为感动,感动更像一种感情的无意识流动,年轻人在这部剧中可以实现观人照己。

《三悦有了新工作》随着大学毕业生三悦的主视角,从机缘巧合下进入殡葬行业,成为遗体化妆师逐渐展开。

主创通过单元剧的形式,一次性将年轻人求职问题、亲密关系问题、原生家庭问题、女性职场状况、中年困境、死亡尊严等话题全部铺张开。最终在殡仪馆的这个小环境之中,构成了一个现代年轻人从懵懂到老去的整个成长过程的社会关系图谱。

可以说,这部剧做到了平视年轻人,不阿谀,无说教。虽然三悦的人物性格和从事的工作,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都“丧”到了极点:待业许久;与母亲关系紧张;求职屡次碰壁;好不容易找到工作,还是被亲朋好友嫌弃的殡葬行业;入行后与师傅的相处也充满磕绊;甚至险些和逝者家属发生肢体冲突。

主创团队将这种“丧”视作三悦的一种保护色,“三悦用不在乎、攻击性来掩盖自己的脆弱不安,以此将遭受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虽然和三悦共情,但主创显然没有肯定三悦幼稚的行为。

三悦为她的行为承担了代价。先是经历了转正失败;而后在职场中关照自己的领导去世;得知师傅早年丧子后悔悟自己当初的顶撞;尤其在见识到了各色人物面对亲人生离死别的人间百态之后,学会了尊重他人;最终,她才明白,这个薪水不高、常被侧目的遗体化妆师职业,是有意义的——告慰生者的悲痛、愤怒和余下的岁月。

显然,这部剧也在试图向年轻人传达一些“说教”,但主创首先选择站在共情年轻人的立场,不蓄意渲染是非对错,用殡葬行业本身的复杂场景和生死话题的厚度,带领主人公和观众的情绪,完成从理解、共情、宣泄再到治愈的升华。

《三悦有了新工作》的口碑,一方面来自于作品本身的用心,另一方面,也来自国产职业剧在创作方面的失衡。

谈起职业剧,观众最先想到的,是一些国外佳作。舆论对职业剧的评价标准,也受到这些作品的影响,倾向认为鼓舞和点燃年轻人的事业理想、催动其义无反顾投身其中,才是职业剧至高的成就。

珠玉在前,年轻人的审美标准高,挖掘年轻人的职场话题,只要创作者的平衡感稍不到位,很容易滑向虚浮、渲染焦虑或者说教意味浓的误区。

《三悦有了新工作》之所以能唤起广大青年的共鸣,更深入的原因大概在于,它将原本狭隘的职业观进行延展,进而升华为如何看待人生、看待生命的思考。

据新京报报道,广州大学的“网红”选修课生死学课堂上,近期播放了一段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的片段。生死学老师胡宜安是国内第一个在大学课堂里设此课程的老师,他编著的教程也是国内唯一一本生死学教材。课程中关于生死的理性讲述吸引了众多学生,一度成为热议话题。

《三悦有了新工作》以较为特殊的殡葬行业为切入点,紧扣“向死而生”的视角,实则是披着职业剧外衣的人生观大讨论。该剧的“金句语录”在网上流传甚广,其中上榜频率非常高的一句台词是“活着是一辈子的事儿,死是一下子的事儿,人就怕活了一辈子没活明白,觉得没活够本,那多冤啊。”

将工作置于人生的大框架下思考,或许我们才能看得清工作意义的多样性,摆脱“自我变现”的单一标准绑架。更重要的是,平凡的工作也可以有其意义,或许是养活自己、养活家庭、为了乐趣、为了帮助他人。

总之,在当下,职业类影视创作更理应为年轻人发声,同时让广大青年群体加深对平凡岗位意义感和价值感的认同。

编辑:唐丽博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返回顶部
正在阅读:豆瓣8.4,《三悦有了新工作》戳到了你的哪些泪点?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