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油田盛开的铿锵玫瑰——秦宁

来源:央视网 | 2023年05月12日 15:54
央视网 | 2023年05月12日 15:54
原标题:
正在加载

秦宁,一朵在科研和生产工作一线逐渐生长起来的“铿锵玫瑰”,她始终秉持着勤恳奉献的敬业精神,以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为祖国石油勘探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总论坛上,作为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的总工程师,她声情并茂地向大家讲述了广大石油工作者传承与发展的创新经历。


多年来,她专注于“为地下岩体构造做CT”,用自主研发的软件模块为油田一大批高产井的发现提供了技术支撑,逐步形成石油能源行业集成化、高端化、智能化、平台化、产业化全链条科技创新“大兵团”作战新范式。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秦宁的人生从物产富饶的青岛海边开始,被油田中的放炮声点燃,从此被勘探出石油的成就感填满。她的家乡在青岛平度,20公里外就是潍北油田。“小的时候,我经常听到油田中传来放炮的声音,看着身着红工衣的石油工人一边摆弄着各种仪器,一边高声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铿锵有力的歌声伴随着阵阵放炮的声音,在秦宁的心中埋下一颗好奇的种子:“靠放炮就能找到石油?这也太神奇了。”随着她逐渐长大,儿时心里埋下的那颗种子生根发芽。高考结束,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石油勘探专业。从此,深深爱上了勘探找油这项事业。

2013年,秦宁博士毕业,放弃留校工作的机会,同时也拒绝了国内外知名公司抛来的“橄榄枝”,坚定地选择了扎根祖国大地,成为胜利油田的“胜利人”。“胜利油田是一个有独特魅力的地方,它的地质构造复杂,勘探开发难度非常大,对高端人才和技术创新的需求最迫切。一代代胜利人凭着‘骨头缝里找肉’的劲头,硬是找到了70多个大大小小的油田。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地方;能跟这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胜利人一起工作,一定能干出个样子来。”

“跟所有新人一样,刚进入油田,面对陌生的勘探生产实际,一开始也不适应,负责处理的地震资料总是达不到要求。”职业生涯第一次组织生活会上,在谈到自己的不足时,秦宁情不自禁地哭了。会后,党支部书记单独找到她,耐心讲述自己如何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技术专家的经历和感受。通过这次谈话,秦宁明白了:在办公室是闷不出油味的,必须到现场去。从那以后,她主动要求去野外采集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

“物探采集大多是冬天施工,一出去就是一整天,尽管穿着好几层棉衣棉裤,还是冻得手发麻、脚冰凉,嘴发紫。同事们劝我留在驻地,但我心里清楚:不到现场,就无法了解实际情况;不看到原始数据,就无法分析定位问题。” 一个工区三维采集的地震数据多达10TB,相当于1万部电影,但这些看起来冰冷枯燥的数据,在秦宁眼里却充满了生机活力。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她终于拿到自己处理的地下构造成像剖面。“这段经历更加坚定了我作为石油科技工作者的决心,激发了我在找油一线实现人生价值的拼搏斗志。”

2014年,秦宁参与海外项目投标工作时,了解到外国公司的商业软件不仅报价高,而且禁止用户使用其商业软件参与投标。“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更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核心技术都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中国人要想挺直腰杆做勘探,就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

自主研发注定是一条充满崎岖的道路。那段时间秦宁就像着了魔,吃饭想、走路想,连睡觉前“放电影”脑子里都是成像的模型和公式,经常忙到忘记时间,一抬头已经是深夜。

有一天晚上秦宁开车回家,遇到下大雨车轮陷到大坑里,她站到车前,看着射向远方的灯光,突然来了灵感:一个灯的亮度和范围有限,但是多个灯叠加到一起就能照得亮照得远。顺着这个思路,她带领团队开展精准攻关,终于突破了技术上的瓶颈,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成像软件模块,提高了地下油气藏的成像精度,为油田一大批高产井的发现提供了技术支撑。秦宁受邀在美国SEG和欧洲EAGE国际会议作技术报告,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秦宁和团队从二维、三维、高精度地震的技术“跟跑”,实现了单点高密度、全节点高密度地震的技术“并跑”。展望未来,她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多更大的突破,在关键技术上实现“领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石油作为化工原材料,需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而我们还需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因此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石油科技工作者,秦宁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国家多找油,多找效益油。她以实际行动谱写着为祖国找油的初心,不断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如同一朵盛开在胜利油田的铿锵玫瑰,迎风生长,用奋斗的青春为祖国石油勘探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

编辑:王京立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返回顶部
正在阅读:油田盛开的铿锵玫瑰——秦宁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