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 年9月1日 -- “守护野生大熊猫,共建生态文明——自然向好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标志着2023年国际熊猫日系列活动的开启。10月27日是“国际熊猫日”,大熊猫作为生态保护的标志性物种之一,已成为自然保护的“代言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所代表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来自社会各界80多人出席论坛。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副总干事周非回顾了WWF在华参与大熊猫保护的历程。他表示,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大熊猫的保护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我们通过加强对大熊猫这一伞护物种的保护,来保护大熊猫分布区的其它生灵和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多年来大熊猫保护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将可以应用到许许多多其它物种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为生态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林草局国合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春峰,WWF国际特使马可·兰博蒂尼做主旨演讲。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副总编辑、北京中道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尹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孟宪林,凤凰卫视品牌及公共事务副总裁、品牌中心总经理高雁参与了论坛,就社会各界力量如何齐心协力扭转生态危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如何贡献“自然向好”的绿色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前任副秘书长索尔海姆通过视频致辞。
国家林草局国合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春峰表示,近几年来在加强大熊猫保护的同时,中国政府也持续加大了对其他更多物种的保护力度。我们确实需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更加关注和支持其他物种进行栖息地的保护,也需要将大熊猫保护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扩展到其他物种,从整体上提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水平,以促进自然持续向好。在当前和未来的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过程中,我们期待WWF能够继续发挥其在理念、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更多的国际先进技术,同时也能够把中国的经验和方法传播出去。
WWF国际特使马可·兰博蒂尼指出:2022年12月,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通过了全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呼吁在2030年前遏止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实现“自然向好“。遏止物种灭绝和森林砍伐不仅是我们的道义责任,而且已成为人类的安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风险与机遇共存。与碳中和转型类似,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拥抱“自然向好”的做法可以避免极大的成本耗费。
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如何贡献于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实现“自然向好”的绿色未来?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WWF大熊猫项目经理何天虎分享了WWF在华43年野生大熊猫的保护经验以及秦岭108廊道项目成果,他表示从2005年开始,WWF先后在6处被识别为连接关键栖息地的廊道区域开展栖息地恢复与管理工作,其中岷山黄土梁廊道、108国道秦岭廊道的示范工作在多年坚持下已初见成效。
如何能够让被破碎化的栖息地能够重新连接起来,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最重要的保护工作之一,四川省林草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栖息地保护处负责人分享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以来取得的保护成果,他表示:通过2017年到2022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重点区域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和同域分布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显著,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生物多样性、栖息地质量等各项指标持续向好,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并于去年国际雪豹日,联合WWF一起启动了四川省全省雪豹调查,未来也将关注其他大型食肉动物如豺、豹等物种的监测与保护。
自然向好的理念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努力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破坏的同时,也需要积极恢复和增强自然的活力和韧性,实现自然资源和功能的正向增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资源与环境中心主任李晟之分享了在人与大熊猫和谐共生探索中的回顾和展望。
大熊猫的保护不仅是政府层面的工作,也离不开公益机构、科研院校及社会企业的广泛参与。其中,直接奋战在一线的巡护员更是为大熊猫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来自时尚造物的李彬,分享了如何专门针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为一线巡护员量身定制巡护服装,更好的参与野生大熊猫的保护。
在“你我齐心 自然向好”环节中,WWF国家公园及保护地项目主任张文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向大家介绍国家公园为什么是最佳的生态保护实践场所。WWF打击濒危旗舰物种非法贸易项目主任刘松则分享了WWF在全球范围内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经验,以及如何贡献并推广至扭转生多样性的丧失。
论坛由WWF主办。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和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