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让生态美景永驻中原大地 ——河南自然资源系统推动生态保护修复综述

来源:河南日报 | 2024年08月21日 09:41
河南日报 | 2024年08月21日 09:41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又是一年初秋时,8月15日,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牢记嘱托,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贯穿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链条,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河南的实践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筑根基山水有主 规划先行

今年7月,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河(河南段)、沙(颍)河和唐白河(河南段)等5处自然生态空间顺利实现登簿。这是继去年史灌河(河南段)在全国首批确权登记后,我省又一批正式拥有“户口本”的自然生态空间。

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给自然资源“上户口”,摸清自然资产家底,明确了“谁所有”“由谁管”,为自然资源有效监管、严格保护和所有者权益行使提供产权依据。

截至目前,河南已完成91个自然保护地、4条河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地籍调查等主体工作,并形成了系列规范化、标准化制度性成果。

山水有主,规划先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指出,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布局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2018年,我省开展生态本底调查,精准掌握了全省7个重点生态区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等情况。2021年,《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印发,确定了“一带三屏四廊多绿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45项重点工程列入“作战图”。随后,各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相继出台,全省生态保护修复形成“一张图”,河南全面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迈向新征程。

为进一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去年,河南在全国率先印发《自然资源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以清单化、责任化、节点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年来,总投资52亿元的秦岭东段洛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国家重大工程(河南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启动实施,鹤壁、南阳、郑州、安阳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项目入选国家示范工程,洛阳市与北京市、厦门市等12个城市共同发布学习运用“厦门实践”倡议书。济源、鹤壁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入选首批国家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全面开花。

抓重点 科学治旧 系统修复

8月12日,鹤壁市淇滨区黑山头玄武岩遗址秋风徐徐,沿着石板铺成的阶梯拾级而上,一幅美丽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黑色的火山玄武岩和流淌的淇河遥相呼应,翠木掩映山水环抱,美景令人沉醉。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因无序采矿导致山体破碎、生态环境破坏的火山喷发口。

2019年,我省实施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黑山头玄武岩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就是其中的项目之一,通过“科学治旧,系统修复”,黑山头实现生态蝶变。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中,我省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水则水的原则,因地制宜恢复生态环境,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再利用。同时,采取一矿一策,初步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等多元合作的治理模式。有主矿山“谁破坏、谁治理”,无主废弃矿山由政府兜底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治理修复。

去年4月,我省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等全过程。

三个月后,《河南省露天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条例》正式实施,科学规划、源头控制,分类管理、系统修复,依法监管、绿色发展的理念有了更坚实明确的制度依靠。

山川披绿,大地增色。截至今年上半年,秦岭东段洛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国家重大工程(河南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绩效完成率为73.35%,鹤壁、南阳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示范工程已全部进场施工,郑州、安阳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示范工程已全面启动,“十四五”15万亩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任务已修复12.2万亩。

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废弃矿山只是其中一环,还要从源头上减少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破坏,把露天矿山建成绿色矿山。

“矿在绿中,路在林中,花在丛中,人在画中。”这是嵩县大章镇万村柿树底金矿带给人的第一印象。

2012年,柿树底金矿首批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在这里,金矿提炼后的废弃物尾砂,一部分用于井下充填治理采空区,一部分用作建筑材料推向市场。利用类壤土喷播技术,矿区2.7万平方米高陡边坡完成复绿,形成“春有绿、夏有花、秋有果、冬有青”的自然景观。

一座座绿色矿山的背后是我省走在前列的发展思路——

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铁矿、锰矿”“金矿”等7个行业绿色矿山建设省级地方标准,率先编制试行《河南省绿色矿山建设评估第三方评估打分体系》,首创“绿色矿山建设专家服务团”,推动全省绿色矿山质量、数量稳步提升。目前,全省已建成绿色矿山210家,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83家,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水平。

谱新篇 山水共赢 价值实现

近日,中共河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改革典型案例,省自然资源厅“积极探索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榜上有名。

初秋时节,南阳市西峡县丁河镇果香弥漫。2.35万亩猕猴桃已完成套袋,丰收在望。

近年来,西峡县立足资源禀赋,以国土空间规划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规划前置目标,形成全链条、一体化、闭环式规划引导路径。促进西峡县充分整合全域资源、深入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菌、果、药、旅”特色生态产业,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如今,以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为代表的“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年综合产值超过260亿元,文旅产业年平均接待游客863万人次,实现生态增绿、产业增收、农民增收。

西峡县只是河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个缩影。2021年,按照自然资源部批复,南阳市淅川县、西峡县和三门峡市灵宝市三个县(市)入选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淅川县以“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生态农文旅产业,软籽石榴、杏李等林果产业以及金银花、连翘等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迅猛,年综合产值近110亿元。

灵宝市按照“优化用地布局+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导入+生态溢价”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

试点先行,示范带动。自2020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围绕“两统一”职责履行,通过科学规划、创新机制,走出了一条通过高水平保护、高质量赋能、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子工作法”。

具体来说是:“摸底子”,摸清生态产品本底,建立目录清单和数据报送体系;“算票子”,建立县域和特定地域单元内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核算体系;“开方子”,进行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引生态产业发展;“找路子”,确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结对子”,多部门、多专业、多维度破解难题。

奏响“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协奏曲”,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越来越多的中原“好风景”变成发展“好前景”。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治胜表示,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持续坚持以自然资源高质量保护开发利用为主线,深入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建设山青、水碧、林郁、田沃、湖美、草茂的美丽河南,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厚植绿色底色。

编辑:唐丽博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返回顶部
正在阅读:让生态美景永驻中原大地 ——河南自然资源系统推动生态保护修复综述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