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全国科普日|AI助力新农业:从靠天吃饭到智能生产

当代“神农”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9月21日 15:50
央视网 | 2024年09月21日 15:50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如何判断作物是否需要灌溉?”“可以通过观察土壤的湿度、作物片叶的颜色和状态来判断……”近日,在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现场,一场关于农业智能化的“人机对话”引发了参观者的兴趣。在中国农业大学自主研发的神农大模型2.0和神农智影农业数字人新兴技术成果展台前,参观者通过沉浸式体验,亲身感受到了人工智能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以及这些前沿技术如何颠覆传统农业模式,引领农业迈向智能化新时代。

神农大模型2.0以及神农智影农业数字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农业智能化技术的又一次飞跃。从曾经“靠天吃饭”到如今的“AI+赋能”,这一转变离不开以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耀君及其科研团队为代表的新时代的“神农”们的智慧与创新。

数农融合 从传统到现代的“神农”之路

自古以来,农业与气候息息相关,农民们面对着无法预测的天灾,被迫接受“靠天吃饭”的命运。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王耀君副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秉持“通过科技手段赋能农业创新,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的理念,走上了神农大模型2.0的研发之路。

神农大模型2.0在数据收集与整合、模型训练和应用场景优化方面攻克了诸多技术瓶颈。相比于1.0版本,它不仅保留了农业知识问答、语义理解、文本摘要生成及决策推理等核心功能,还新增了多模态交互及智能化推理的能力,支持图像、声音、视频和文件的分析。这一技术突破使其能够广泛应用于育种、种植、养殖、农业遥感及气象等多个农业场景,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神农大模型以“神农”命名,既是对神农氏这一农业之神和医药之祖的致敬,也是对中国悠久农业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如今,这一平台的不断更新,将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全球农业智能化进程,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在王耀君看来,神农大模型的研发成功及迭代更新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智慧助农 “上天入地”解决田间地头烦心事

古时的神农尝百草,为人类农业与医药打下了基础。而今天,神农大模型与神农智影农业数字人则通过“上天入地”的方式,为农业赋予了更多可能性。基于精准的遥感数据分析和气象模型,科研团队能够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提供精准的农事建议,从而大幅减少了农业生产中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损失。

作为此次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现场的新晋“网红”。它不仅具有拟人化的形象,还具备与观众互动的能力,只要向它提问,便能快速获取专业的农业知识解答。这一创新背后,是“神农大模型”的科研团队在数字人智能互动技术上的多年探索与积累。王耀君介绍,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在互动的智能化上,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最终突破技术瓶颈。

数字人技术不仅仅应用于农业科普,它在实际生产中也能为农民解决棘手问题。比如,遇到病虫害或灌溉难题时,农民可以直接向数字人提问,得到精准的解决方案。这种“智能助手”不仅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也减少了农民对传统专家咨询的依赖。

值得一提的是,神农智影农业数字人的形象设计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农氏”为原型,结合虚拟现实、边缘计算、实时动作捕捉、语音驱动嘴型等前沿技术,实现了更加逼真和生动的视觉效果。神农智影农业数字人在当前支持普通话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支持方言的识别。“我们计划支持20种以上中国比较流行的方言,为不精通普通话农民提供使用便捷。”王耀君说道。

根植沃土,科技兴农。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现场,观众不仅见证了技术的创新,也感受到了新农业带来的切实改变。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助农”,中国农业正向着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稳步迈进。据悉,活动将持续至9月25日,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科技之光的闪耀,见证新农业的美好未来。

编辑:高文健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返回顶部
正在阅读:全国科普日|AI助力新农业:从靠天吃饭到智能生产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