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苏总站、央视网、无锡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承办的2024年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在高端对话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美国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皮埃罗·斯加鲁菲,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康震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文明互鉴、国际合作等关键议题,为与会者带来诸多启迪。
计算机思维引领
拓宽人工智能更多应用场景
谭建荣表示,人工智能最简洁的表述就是“计算机思维”,或者是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从大数据、大模型一直到大算力生成的人工智能颠覆了过去很多传统的方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质的飞跃。
在现有市场的环境中,谭建荣认为虽美国在这一方面走在前列,但中国的应用则呈现“后来居上”的态势。“目前,我们国家涌现了200多个大模型,呈现‘百模大战’的景观,应用场景也很丰富。”谭建荣表示。
基于世界各国都在深度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开发与应用的背景,谭建荣认为在人工智能安全防范领域,中美可以携起手来,共同制定一些规范和标准,实现优势互补,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他还建议中国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合作,将中国的价值理念、技术产品、智能技术广泛传播。
深化国际合作
促成人工智能领域互联互通
皮埃罗·斯加鲁菲率先分享了大模型领域的最新动向。他表示很多由中国科研机构生成的大模型都受到了海内外的欢迎和认可。
皮埃罗·斯加鲁菲认为,国际合作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尤为重要。“没有国际合作就不会有深度学习。创造深度学习的人是全球各地的人,这就是合作的力量。在进一步的互联互通上,我觉得我们可以做更多。”他表示。
从整体的发展现状来看,皮埃罗·斯加鲁菲还认为现有的AI并非特别绿色、环保,因为它还消耗了一些资源,他建议应从这一角度对其持有更谨慎的态度。
推动传统文化“可视化”
探索符合人类文明的价值导向
康震则从传统文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角度提供了诸多思考心得。他表示,人工智能把历史和现在、思想和实践、理想和现实、过去和未来可视化地聚焦在一个时空当中。人工智能使得传统文化的形态可以变成当代可视化的形态,这就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认知大大提升。
康震还表示,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应符合人类文明的正确方向。他建议在人工智能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当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其他的现代形态应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导向。
就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传播的深化,康震建议应进一步促成对话交流。“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的拓展和推进,必然会催生新的文化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依托人工智能这样一个载体,各个国家都可以更好地实现文明的交流互鉴、文化的互融互通。”他说道。
三名嘉宾从不同视角、不同角度为与会者分享了人工智能深入应用的理性思考,带领人们看到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人工智能领域新动向,更启发着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同构建人工智能领域更为广阔的发展新格局、创造良性健康的未来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