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4年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在论坛的主题分享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楚新发布了《2024 中国城市国际智能传播能力报告》。
报告指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无锡等城市,通过多年的发展不仅展示了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文化底蕴,还成功打造出个性化、多元化的中国城市形象。
谈及中国城市国际智能传播发展现状与热点聚焦,黄楚新表示,无论从新闻传播适度性还是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和传媒传播体系打造的视觉媒体传播效果来看,尤其是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等政策要求,都为国际传播及新闻传播效果指出了方向,其范围覆盖了内容传播、技术赋能以及智能技术等多个维度。其中智能传播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传播过程当中,并呈现出一些明显特征,包括国际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本土化内容的不断创新,在为内容生产持续赋能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国际传播能力,让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实现更多好的、独特的传播效果。例如,作为一个现代化国际都市,无锡近几年在物联网以及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基础的工作,使这座城市的国际传播能力大大提升。
在赋能城市传播过程中,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基础设施,让传播能力更为高效、传播对象更为精准,极大提升了城市传播的声量和范围。而科研智库的强力支持,不仅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便利,也通过数据支持、技术支撑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着国内城市在国际对话中的地位,更好地承继当下努力实现的既定方向。
当然,在中国城市国际智能传播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国际智能传播技术应用型受限。无论是5G还是6G以及VR、AR等AI技术的应用,往往都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被使用,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依旧会受到很大制约;二是国际智能传播内容生产欠佳。国际传播内容要做到更为精准、多样;三是在国际智能传播过程中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能力还比较弱。包括内容的安全、版权的安全以及意识形态的安全等问题;四是城市国际智能传播的联动力不足。在实现双重传播、多重传播、区域化传播等方面还需实现同频共振的更好效果;五是智能传播高端人才供给量短缺。急需培养出更多既懂国内传播也懂国际传播,既懂中文也懂传播对象国相关语言的人才。
在黄楚新看来,解决人才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基础要素建设,提升国际智能传播内驱力;二是联合多元传播主力,构建立体城市国际智能传播格局,除了依靠传统媒体,还要依靠包括自媒体在内的其他用户制作的内容,实现协同传播;三是加强合作联动,推进城市国际智能传播迭代升级;四是展现多维城市形象,形成城市故事与中国故事的二元共振,讲好每个地区每个城市的故事,展现出不同地域的地方文明、文化特色和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