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主会场活动将于10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论坛以“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为主题,涵盖全球科技领域的多项热点议题。其中,“国际科技人文交流为建设更具韧性的未来提供全球化合作机遇”的议题,将聚焦“科技减灾”,探讨如何加强全球科技合作,运用科技手段更好地服务于减灾决策与实践,共同建设一个安全、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这一主题既呼应了当今世界对灾害应对的迫切需求,也是各国科技合作的关键点。
科技创新,增进国际减灾协作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而城市化带来的结果是大量人口和基础设施过于集中,使得灾害影响波及面更大。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灾害预热和应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据了解,科技减灾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灾害监测与预警、灾害风险评估、应急救援技术、灾后重建等。通过先进的卫星技术、传感器网络、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助力人们监测、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
目前,科技在减灾中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预警转向了多维度的综合性工具。人工智能(AI)、大数据、无人机和卫星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应用,已经在防灾减灾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国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超快的天气预报生成系统,将全球天气预报的生成时间压缩到了30秒以内,并显著提升了对强对流天气预报和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率。这一技术突破为灾害预测和预警提供了宝贵的时间,提升了灾害应对的有效性。
与此同时,无人机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也在逐渐改变减灾工作的现状。无人机可以在灾后迅速掌握灾害范围和灾情程度,为制定可行性救援方案、资源调配、运送物资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和减少了风险。不仅如此,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在加快应用于模拟灾害场景,救援人员在“逼真”的环境中进行培训和演练,可以进一步提升救灾的效率。这一类前沿科技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救援效率,也为减少灾害损失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自然灾害具有全球性影响,并且往往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客观需要多国协同合作以更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例如2021年4月4日,印度尼西亚东努沙登加拉省发生山洪和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灾害发生后,海丝一号SAR遥感卫星积极响应中国GEO灾害数据援助工作机制,为当地抗洪救灾和次生灾害预警监测提供了空间技术支持。这种跨国界的科技支持显示出全球协作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间的科技资源分配不均衡,如何协调资源共享、打破科技壁垒,成为了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挑战。
放大协作效应,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
科技减灾不仅仅局限于减少灾害损失,还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发展绿色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的科技,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能源和交通系统的破坏,同时也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另一方面,科技减灾还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因素与灾害风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强化的过程。灾害脆弱群体更容易受到灾害风险的影响,同时灾害冲击也将进一步加剧社会内部的不平等,从而形成一个持续放大的恶性循环,使得灾害风险与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且不可忽视。通过科技减灾手段,如早期预警、快速响应和灾后恢复技术,减少自然灾害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路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更具韧性的未来提供坚实保障。
面对全球自然灾害日益频发的严峻现实,科技已经成为减灾和韧性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跨国合作、技术创新和政策协同,科技减灾正在为全球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奠定基础。2024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的召开,为全球科技减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让我们共同期待论坛的成功举办,共同为科技减灾事业贡献力量,更将推动全球走向一个更加韧性的未来,让每一个国家和人民都能在这一共同的愿景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