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科协主办的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以“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为主题,汇集全球智慧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推动扩大国际科技人文交流。10月24日,论坛继续举行了三场高质量的主题会议,分别聚焦跨界资源协同整合、环境社会和谐共生、国际科技人文交流等重点议题。通过各场次会议充分的交流与探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开拓新思路、谋求新路径。
主题会议:跨界资源协同整合为提升智能制造产业提供创新应用场景
本场主题会议聚焦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智能制造引导下的新质生产力演变路径等前沿议题。论坛中,欧洲科学院院士亨利·阿达姆松为中国将如何应对新一轮科技创新提出了自身的见解;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海南大学教授董勤喜则关注到国产高端工业软件赋能智能制造的可行之策;此外,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战京涛,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副校长倪慕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教授科内乔·纳瓦·阿尔贝托,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环保事业总监倪悦勇也从产学研不同视角带来了深度的思考。
嘉宾对话环节中,专家学者们继续深入探讨智能制造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行业未来开辟更广的可为空间。浙江大学工学院院长、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还通过线上的形式宣读了重要共识,为行业凝聚信心、汇聚动能。
主题会议:环境社会和谐共生为促进人类健康福祉提供良性耦合机制
当今时代,环境社会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场主题会议以此为切入点,聚焦美好城市建设,推动建立人类与环境健康发展相互影响、协同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应对全球性可持续发展共同挑战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场会议中,法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伊冯·勒·马霍,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纽约雪城大学教授德里斯科尔·查尔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和工程学院院士赵惠军,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华,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吴兆堂,英国剑桥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系教授金鹰,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伟强先后发表了主旨报告,就生物多样性保护、氨排放、二氧化碳绿色电化学转化、生态系统服务科学、城市建筑环境碳排放、城市治理、金属-能源耦合等议题深刻洞察学科发展、阐释前沿观点。
圆桌讨论环节中,多名专家学者继续围绕环境社会和谐共生为促进人类健康福祉提供良性耦合机制建言献策,带给与会者诸多有益的启发。
主题会议:国际科技交流为建设更具韧性的未来提供全球化合作机遇——科学技术促进知悉风险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性和灾害的频率带来了复杂且不断变化的风险格局,构成了重大的全球挑战。本场主题会议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国家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确保科技有效服务于决策和实践,为建设一个更安全、包容、可持续的世界做出贡献。
本场会议以圆桌讨论形式进行,参与讨论的专家包括国际科学理事会首席执行官萨尔瓦托雷·阿里科、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亚太办公室主任马尔科·托斯卡诺·里瓦尔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办公室主任夏泽翰教授等国际组织的高层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崔鹏、张人禾、成秋明,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罗伯特·沃克教授、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亚太科技咨询委员会主席、日本庆应大学拉吉卜·肖等高校和学术机构的资深学科带头人,爱思唯尔生命科学领域全球出版总裁曼侬·伯格,太平再保险(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立松博士等多位行业和企业的决策者。
首场圆桌讨论以“全球风险格局及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挑战和复杂性”为题,与会专家充分讨论了全球在理解系统性、级联和复合风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在灾害风险科学发展中的挑战;社会各界应针对哪些行动领域优先开展什么类型的科学合作;第二场圆桌讨论以“合作创新致力于发展安全:新路径、新模式和机制”为题,与会专家接续探讨如何开展科学合作,并探讨相应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从而更好地构建全球伙伴关系,推动科技在减少灾害风险与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六场主题会议以不同切面、不同视角充分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为国际科技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着眼于人类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继承着论坛五年来的高质量和专业性,不断借助平台整合资源、促成对话合作的重要机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