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过去,中国航天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这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精神传承和坚守付出。11月16日,在浙江温州成功举行的中国科技青年风采荟活动上,随着大屏幕上出现的一张嫦娥*号着上组合体照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张聪来到现场,讲述了自己参与航天器从自动、自主到智能创新发展的感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将知识付诸实践,在航天事业的锤炼中成长为真正的航天人。
11年前,张聪在航天事业感召下、母校鼓励教育下,投出唯一一份简历,开启了自己的航天征程。作为一名非航天专业背景的新人,得益于航天“传帮带”团队文化,在前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张聪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型号设计师。
2016年,张聪接手了“三超”控制系统首飞试验任务这一新的挑战。“三超”控制系统用于提高卫星拍照时的精度、稳定度、敏捷性,是一项开创性技术,当时距离试验系统发射仅剩14个月,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研制过程中经常遇到难题,老前辈、老所长屠善澄院士当年解决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技术难题的故事,给予了张聪很大启发。他深刻认识到,一项技术从提出到最后能够在天上实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科技攻关慢不得也急不得,视野要开阔,思路要清晰,脚步要扎实,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张聪重新鼓足了干劲,夜以继日的通过“设计-试验-分析”迭代优化系统方案,最终成功攻克了难题,确保了系统成功交付。
2021年,张聪带领单位最年轻、平均学历最高的研究团队,开拓空间智能新领域,抢抓发展契机。团队成立伊始,由于智能训练样本与算力的缺乏,重要项目进展缓慢,这使年轻队员们非常焦急。作为团队负责人,张聪发挥了航天“传帮带”的作用,以身边人和身边事鼓励大家赓续航天精神、克服畏难情绪,跑好自己的接力棒。团队在张聪的鼓励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经过不懈努力,搭建起行业领先的太空智能生成平台,并建成了千万量级的空间目标样本库。在此基础上,面对嫦娥*号月面自主智能微小机器人智能拍照任务中存在的诸多挑战,张聪带领团队进一步搭建了高真实度月面模拟环境,通过训练和测试让机器人学会了自主判断拍照效果并快速调整拍照位置,在月面仅用时2分钟就自主拍到了嫦娥*号着上组合体的最佳图像,实现了我国智能算法在地外天体探测任务中的首次应用。
展望未来,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即将陆续实施,为加快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实现领跑,张聪在活动现场积极建言献策: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吸引、感染和影响更加广泛的人群,凝聚起建设航天强国的蓬勃力量;加快推动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进人工智能、量子、6G等前沿技术在航天的实践落地,完成航天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讲好航天故事,点亮航天名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航天事业,提供创新交流的平台、施展才能的舞台,托举航天青年快速成长。
张聪在演讲最后,表示作为新时代航天青年,将大力传承和弘扬航天精神,为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科技青年风采荟活动由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和共青团中央统战部主办。自启动以来,活动共吸引了约 3500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青年人才参加。300名优秀选手进入“世界科技前沿” “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专题活动环节。最终,12 名青年才俊脱颖而出,登上舞台,交流观点、碰撞思想、分享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