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推动青少年国史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创新融合,5月15日,国史与少年季播节目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史学会宣传教育中心负责人李青建、当代中国电视艺术制作中心总编辑刘奇光、副主任孟昭元等专家出席。《好好少年》项目主办方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文化旅游艺术工作委员会代表、中国儿童青少年音乐剧研究会会长雷雨,五维美育总经理陈欣,五维美育品牌部总监葛林吉,国史与少年导演组执行制片人朱艺梦、蒋坤鹏,总导演陈玮及其项目核心成员也参与研讨。
本次座谈会聚焦《国史与少年》季播节目IP的拍摄规划、形式创新与价值意义展开深入研讨,旨在通过系统化设计与多方协作,探索新时代青少年国史教育的新方式,推动红色教育内容体系化、平台化发展。
立足政策引导,强化教育功能
座谈会上,与会嘉宾指出,节目应紧扣《爱国主义教育法》提出的核心要求,坚持“修史、资政、育人、护国”的宗旨,着力构建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表达方式。李青建表示,应充分借鉴“国史大讲堂”等成熟传播实践,结合数字化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化的学习场景,提升青少年对国史内容的理解与兴趣,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实施。
聚焦形式创新,丰富传播维度
在节目形态设计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应注重多场景融合、科技赋能与互动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是计划以瑞金为主要拍摄地,联动革命历史地标与当代城市发展场景,呈现从革命老区走向新时代的空间转变;二是充分运用虚拟制作、AI影像修复等技术手段,借助“国史影像数字工程”资源,还原重大历史时刻,提升节目表现力与历史真实感;三是建议设置“国史研学挑战”“红色故事创演”等互动环节,结合“好好少年研学季”多条线路资源,增强青少年的沉浸式参与体验与实践获得感。
关注实践转化,打造协同传播闭环
在座谈会上,孟昭元提出,节目应突破传统的宣教模式,构建一个完整的“内容创作—传播应用—实践转化”闭环体系,进一步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与教育实际效果的紧密结合。他强调,除了联合国家级媒体平台进行矩阵式传播外,还应开发配套的数字课程与“国史教育智慧终端”,将节目内容与学校课堂和家庭学习场景紧密联系。同时,通过“海外星火传承计划”等项目,推动优质内容的国际传播,拓展青少年的全球视野,并强化他们的文化自信。
刘奇光则从创作的角度提出,节目要注重从人民视角出发,以具体人物故事为载体,赋予历史叙事更多情感和温度。他举例指出,围绕澳门回归25周年等关键历史节点,节目可以从普通人的视角挖掘时代变迁的故事,这不仅能增强节目与观众的情感共鸣,还能提升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力。
李青建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国史与少年”是一次面向新时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今后将联合地方政府、学校及文化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节目IP的落地转化,构建多层次的国史教育传播格局。
据悉,《国史与少年》第一季节目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上线,并同步推出“全国青少年国史知识竞赛”等系列延展活动,进一步拓展节目影响力,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新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