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智算新未来|算力在这里为何愈发耀眼?

来源:中国网 | 2025年06月06日 14:30
中国网 | 2025年06月06日 14:30
原标题:
正在加载

最近几天,中国(杭州)算力小镇企业杭州星物种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物种”)先后迎来了香港城市大学校长梅彦昌、河南投资集团高级发展顾问刘新勇等一批“大咖”。他们都是被企业首创的具身智能空间场景清洁机器人“引”来的。该机器人仅需几秒,便可完成复杂环境建模,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清洁工作。

另一边,小镇企业浙江天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迈”)打造的数字文旅生态模式累计获得专利30项、软著88项。其背后的算力集群被誉为“文旅算力引擎”。

两家企业的爆发式成长,映射出算力小镇从“产业试验田”到“创新策源地”的跃迁。为何算力在此地如此耀眼?答案或许藏在产业集群的生态共荣与高端人才的聚合效应中。

01 从“单点突破”到“雨林生态”

在算力小镇一栋写字楼的洗手间内,一个机器人正灵活地避开障碍,对不同脏污进行精准识别判断,随即挥舞机械臂进行吸擦、高温喷雾清洁和消毒等对应清洁工作。

这便是由星物种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判断能力的具身智能清洁机器人。该机器人搭载了星物种自研的空间清洁多模态大模型,能够实现“手眼脚脑”协同作业。“我们的机器人之所以称之为‘具身智能’,是因为它有深度相机,再通过大模型的微调技术,加上真实场景应用,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判断。”公司联合创始人洲涌介绍道。

星物种机器人

如此聪明的机器人是怎样诞生的?洲涌表示,这并不是一家企业的“孤军作战”,而是生态链企业的协同作战。研发初期,团队面临海量环境数据的实时处理难题。此时,算力小镇的“普惠算力池”成为关键——20万台阿里数据中心服务器保障着企业的算力需求。

“另外,小镇汇聚了众多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让我们能够共同合作定制适合清洁机器人的低功耗、高性能芯片,还能实现数据互通。”洲涌表示,“算力+硬件+场景”的闭环,正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动力。

天迈的数字文旅服务,则展现了算力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深度。通过其自主研发的“T-BOSS业务平台”等多个数字化管理系统,天迈打造了智慧景区、AI大模型导游平台等产品。而这些都对算力的稳定性和弹性要求极高。

天迈

入驻小镇后,天迈不仅获得了阿里云提供的智能调度算力支持,更与小镇的AI视觉企业协作,重塑游客的出游体验。

两家企业跨界协同的背后,是算力小镇构建的产业生态在发挥效用。它让技术创新从“孤岛”走向“共振”。截至目前,小镇已汇聚2400余家企业,形成从芯片设计、算法开发到垂直场景落地的完整链条。

02 政策“引力”与生态“黏性”双重奏

产业的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扎根。星物种和天迈在提到搬迁至算力小镇后的感受时,不约而同说到了一个“奇迹”:核心团队成员零流失。

这个“奇迹”,正好解释了算力小镇的独特人才逻辑。“来到这里的人才,看重的大多是‘成长性生态’。所谓‘生态’,既是政策红利,更是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天迈董事长吕剑彪感慨道。

近年来,临平区通过实施“临航博士团”“临航工程师”等专项政策,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提供政策支持。算力小镇设立的“亲才临驿站”,不定期举行的“算力人才节”等活动,能帮助算力人才高效对接政策、资金、空间等服务。同时,首批1000套人才公寓以“拎包入住”的标准开放,配套的“算力子女教育专线”解决了技术人才的后顾之忧。

算力小镇

而真正留住人才的,是小镇构建的“产学研创”共同体。浙江图灵算力研究院、杭州光电智能感知产业研究院等聚集专业人才的平台与企业联动,让高校教授与企业工程师并肩攻克难题;每月举办的“算力圆桌π”活动,成为跨界思想碰撞的熔炉……算力小镇不断推进“产学研创”合作交流,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系列服务,助力人才成长、生态优化。

人才与产业的良性循环,让算力小镇成为“硬核创客”的引力场。截至目前,算力小镇已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何积丰,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家辉、韩德民,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国家特聘专家许亮峰、王兴军等专家进行了深度对接合作,累计落地人才项目45个、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市区级高层次人才217人,以及博士40人、专业技术人员221人。

从单点技术突破到全产业链生态构建,从人才“引凤”到“固巢”,算力小镇的故事印证了一个发展逻辑:技术的终极价值不在于算力本身,而在于它如何激活产业、赋能人才。当产业集群与人才生态形成“双螺旋”,算力便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推动文明向前的温暖力量。

(转载自:杭州新闻客户端)

编辑:赵萌萌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返回顶部
正在阅读:智算新未来|算力在这里为何愈发耀眼?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